在舞台穿梭上海四十年时光,这部口碑佳作必看!
8月29日至9月14日,上海话剧艺术中心·人文之光演出季剧目,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,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《长恨歌》(上海话版)回归上海话剧艺术中心·艺术剧院。
从弄堂女儿到“上海小姐”,作品生动演绎讲“上海闲话”的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。与此同时,伴随剧情和场景转换,新老上海沧海桑田的变迁如画卷式呈现在舞台上。
《长恨歌》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。从小说到舞台,舞台剧《长恨歌》于2003年首次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话剧舞台。
2023年,《长恨歌》启用全新剧本——这部27万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,浓缩成剧场里的三个半小时,每一个王安忆笔下人物在演员生动演绎下栩栩如生。
演出全程用地道上海话演绎,更贴近原著小说场景,吸引众多新老观众走进剧场,成为现象级沪语作品。
导演周小倩从2003年就参与《长恨歌》剧组。上海话版《长恨歌》排演至今,她全情投入到整个创排过程,带领剧组不断打磨修改。周小倩的创作期待是,“作品带着石库门的气息、时间的齿轮和上海话的温度,期待更多人走进剧场,感受这份独特魅力。”
饰演王琦瑶的演员刘晓靓,和王琦瑶一样也是从弄堂出生的女儿。参与了这部剧的创作后,她特别有感触。“作品是以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为叙事主线,从中阐释了城市历史的发展和变迁,由此呈现了海派文化的魅力。”
为了让演员们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“上海闲话”,此版演出特邀独脚戏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。
跟随剧情和舞台场景转换,观众穿梭于老上海的三个时代,仿佛回到了旧时光里,感受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境遇。
舞台上方波浪形屋顶和多媒体投射出的老虎窗,极具上海石库门特色。大片斑驳墙面,配合灯光和多媒体运用,以及音乐烘托,更凸显了剧中人物悲凉的底色。
台上设置的三个转台好似钟表的齿轮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,增强了舞台流动性。核桃木欧式家具、煤球炉、缝纫机、热水瓶等大大小小的道具则营造了浓厚年代感。